-
- 索??引??號:
- K0807494-X-2023-0152
-
- 分???????類:
- 新聞報道??其他??各類社會公眾
-
- 來???????源:
- 中國政府網
-
- 發布日期:
- 2023-07-19
-
- 名???????稱:
- 2023年經濟半年報“出爐”——中國經濟展現強大發展韌性與活力
-
- 文???????號:
7月17日,國家統計局公布2023年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數據顯示,上半年,市場需求逐步恢復,生產供給持續增加,就業物價總體穩定,居民收入平穩增長,經濟運行整體回升向好。
“總的來看,上半年,隨著經濟社會全面恢復常態化運行,宏觀政策顯效發力,國民經濟恢復向好,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付凌暉在17日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經濟發展韌性強、活力足
數據顯示,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5%,比一季度加快1.0個百分點,明顯快于去年全年3%的經濟增速,經濟增長整體回升。付凌暉表示,在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下,我國經濟增速明顯快于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彰顯出我國經濟發展的強大韌性。
隨著擴大內需各項政策措施落地生效,內需潛力持續釋放,尤其是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明顯增強。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20萬億元,達到22.8萬億元,同比增長8.2%,明顯快于去年全年。
上半年,夏糧生產實現豐收,豬牛羊禽肉產量同比增長3.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8%,快于一季度0.8個百分點;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4%,快于經濟增速……在一系列確保農業穩產增產、促進實體經濟發展政策措施的作用下,三次產業持續恢復,發展基礎得到鞏固,產業發展繼續夯實。
“創新動能持續增強。”付凌暉表示,新產業成長壯大,上半年,規模以上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鋰離子電池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22.9%、29.7%;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2.9%。新業態持續活躍,上半年,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10.8%,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6.6%。
付凌暉指出,盡管面臨外需收縮的風險,但我國外貿運行強、活力足的特點明顯。上半年,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0.1萬億元,同比增長2.1%,規模在歷史同期首次突破20萬億元。
接觸型、聚集型服務業明顯改善
服務業在今年上半年經濟增長中是一個突出亮點。付凌暉表示,今年以來,隨著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的政策顯效,服務業恢復明顯加快。上半年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4%,明顯快于上年同期和上年全年。
“人流物流等經濟活動趨于活躍,對相關服務業的帶動增強。今年以來居民旅游出行明顯增加,文化演出、電影票房增長都比較快。”付凌暉表示,接觸型、聚集型服務業實現較快增長。上半年住宿和餐飲業,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5.5%、6.6%和6.9%,回升速度明顯加快。
科技創新對研發等高技術服務業帶動增強。數據顯示,1至5月份規模以上科技服務業、高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同比分別增長12.4%、11.9%。線上線下融合加快,網上零售、直播帶貨等新服務模式較快增長,為服務業發展注入新動力。
付凌暉指出,上半年服務業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60%。服務業恢復向好,有利于促進生產、改善人民生活,也有利于擴大就業推動經濟穩定增長。下階段居民文化旅游、健身體育等服務性消費需求加快釋放,研發設計、商務會展等生產性需求增多,將帶動服務業保持較快增長,助力經濟穩定運行。
經濟繼續恢復向好有基礎有條件
今年上半年,經濟運行整體呈現回升向好態勢。主要指標總體改善,新動能成長壯大、發展質量穩步提升,人民生活繼續改善,為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付凌暉認為,今年以來,各方面積極恢復和擴大消費,消費潛力逐步釋放,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明顯增強。數據顯示,上半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77.2%,比去年全年貢獻率明顯提升。下階段就業形勢繼續改善,居民收入持續增加,有利于帶動居民消費能力和消費意愿提升,同時推動新能源汽車銷售、綠色智能家電等促消費政策顯效,將有利于擴大消費,促進經濟恢復向好。
創新動能持續增強,將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現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廣泛應用,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新產業新產品增勢良好。今年以來,國產大飛機C919完成了商業首飛,全球首臺16兆瓦海上風電機組完成吊裝,科技創新持續賦能高質量發展。智能產品的消費增長也在持續增加,帶動了相關制造業的增長,上半年智能消費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同時,圍繞克服“卡脖子”工程,上半年半導體相關行業制造業增長較快,半導體器件專用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30.9%。
付凌暉強調,盡管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國內經濟發展也面臨壓力,但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的特點沒有改變,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條件也沒有改變。隨著促進發展的積極因素累積增多,經濟有望繼續恢復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