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索??引??號:
- 00298631-X-2017-00069
-
- 分???????類:
-
- 來???????源:
- 國家外匯管理局安徽省分局
-
- 發布日期:
- 2017-05-15
-
- 名???????稱:
- 外匯管理改革為“一帶一路”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
- 文???????號:
外匯管理部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一帶一路”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圍繞《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堅持“開放合作、和諧包容、市場運作、互利共贏”,著力推進“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把握好外匯管理的兩項基本原則,為“一帶一路”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一是堅持改革開放,支持和推動金融市場的雙向開放,進一步提升跨境貿易和投資的便利化水平,服務實體經濟,支持有能力、有條件的企業開展真實合規的對外投資活動,更好地服務“一帶一路”建設;二是堅持防范跨境資本流動風險,防止跨境資本無序流動對宏觀經濟和金融穩定帶來沖擊,維護外匯市場穩定,為改革開放和“一帶一路”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讓世界各國實現聯動增長,走向共同繁榮。
促進經貿暢通,為“一帶一路”保駕護航
投資貿易合作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在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指出,我們要堅定不移發展全球自由貿易和投資,在開放中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旗幟鮮明反對保護主義。近年來,外匯管理不斷提升貿易投資便利化水平,消除投資和貿易壁壘,深化貿易和投資聯動,拓寬貿易和投資領域,優化貿易和投資結構,挖掘貿易和投資新增長點,促進跨境貿易和投資平衡發展,構建區域內和各國良好的營商環境,激發釋放合作潛力,做大做好合作“蛋糕”。
一是全面實施貨物貿易外匯管理制度改革。外貿發展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其中貨物貿易是重中之重。1996年,我國實現了經常項目可兌換。近年來,相繼取消了貨物貿易外匯收支逐筆核銷,允許銀行為符合條件的企業進行電子單證審核,允許A類企業貿易外匯收入直接進入經常項目外匯賬戶等,不斷提升貨物貿易外匯收支便利化水平,鞏固和擴大傳統貿易,服務“一帶一路”戰略。二是不斷深化服務貿易外匯管理改革。建立健全服務貿易促進體系,全面取消服務貿易事前審批,所有服務貿易收付匯業務下放銀行辦理,大幅簡化單證。改革有效降低了企業的經營成本,有利于大力發展現代服務貿易,優化貿易結構,有力支持了“一帶一路”建設。三是促進外貿多元化發展。繼續提升邊貿和個人貿易便利化水平,取消邊貿賬戶行政許可,加快企業資金周轉,簡化個人貿易單證要求,為“一帶一路”拓寬貿易領域。四是積極支持新業態發展。積極支持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發展,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范圍擴大到天津等12個城市。2015年,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支付業務試點推廣全國,試點以來,全國33家試點支付機構累計辦理跨境收付246億美元,有力地支持了“互聯網+”等跨境電子商務發展,有利于創新貿易方式,發展跨境電子商務等新的商業業態,為“一帶一路”挖掘貿易新增長點。五是積極支持境內企業“走出去”。直接投資是中國企業“走出去”支持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渠道。近年來,直接投資外匯管理大幅簡化,直接投資外匯管理已經實現基本可兌換,企業“走出去”步伐明顯加快。根據商務部統計,2016年,中國非金融企業對外直接投資1701億美元,較2015年增長40%。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快速增長體現了綜合國力的提升、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一帶一路”倡議和國際產能合作以及簡政放權穩步推進等,有利于推動中國經濟轉型,促進世界和被投資國經濟增長,實現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同時,“一帶一路”建設中也會面臨各種國別風險、市場風險、法律風險、勞工風險等。作為涉外經濟管理部門,外匯局一直鼓勵企業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參與“一帶一路”共同建設和產能合作,促進國內經濟轉型升級,深化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互利合作,遵循“企業主體、市場原則、國際慣例、政府引導”的對外投資管理原則,支持國內有能力、有條件的企業開展真實合規的對外投資活動。
深化資金融通,為“一帶一路”拓寬新的渠道
“一帶一路”建設倡導的是實現全方位、立體化、多層次的互聯互通,其中資金融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博鰲亞洲論壇上強調,“一帶一路”建設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要在已有基礎上,實現發展戰略相互對接、優勢互補。近年來,外匯局不斷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創新融資方式,以資本“走出去”支持企業“走出去”,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和國際產能裝備合作,發揮中國資本與中國經驗、高端技術和裝備優勢的組合作用,同時,將國際領先技術“引進來”,實現與相關國家技術、管理、文化、市場的相互交融、相互合作和互利共贏。截至2016年末,我國銀行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資產存量達1476億美元,較上年末增長12%。
一是證券投資雙向開放實現新跨越。證券投資是資產配置互聯互通的重要領域。近年來,外匯局牢牢把握外匯形勢趨向均衡的有利時機,按照“均衡監管、雙向流動”的思路,完善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和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制度,并在此基礎上,推出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制度。實施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外匯管理改革,擴大RQFII試點范圍,簡化QFII和RQFII審批程序,放寬單家機構投資額度上限、便利資金匯出入、放寬鎖定期限制,進一步推動境內資本市場開放。截至2016年12月末,共有278家QFII機構獲批873.09億美元額度,177家RQFII機構獲批5284.75億元人民幣額度。二是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政策。外債是拓寬境內主體支持“一帶一路”融資來源的重要渠道。近年來,外匯局取消了外債、對外擔保的事前審批,2016年,在總結前期外債宏觀審慎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將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政策推廣全國,通過創新投融資支持方式,緩解企業“走出去”融資難、融資貴問題。2016年,中資企業(含中資非銀行金融機構)外債簽約額合計1021億美元,是2015年全年中資企業外債簽約額的2.3倍。三是進一步提高中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水平。便利境外機構到中國發行熊貓債,允許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境內銀行間債券市場,不設單家機構限額或總限額,允許投資中國債券市場的境外機構投資者基于實需原則參與境內外匯衍生品市場,滿足境外機構投資者避險需求。截至2017年4月底,結算代理行共48家。通過資本“走出去”助推企業“走出去”,有利于為“一帶一路”拓寬資金來源,支持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截至2016年末,銀行間債券市場熊貓債已累計發行631億元,境外投資者400多家,投資余額近8000億元人民幣。
優化外匯儲備運用,為“一帶一路”打開新的窗口
資本“走出去”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重要的基礎作用。作為外匯儲備的管理機構,外匯局始終堅持國家戰略導向,不斷完善外匯儲備經營管理,加強多元化運用的統籌協調和風險防控,積極支持國家“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等重大戰略,構建相互補充配合的對外投融資平臺體系。
一是為“一帶一路”搭建資金平臺。積極拓展外匯儲備多元化運用,通過股權、債權、基金等方式,多層次、大力度支持“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在開展委托貸款的基礎上,牽頭設立了絲路基金和中非產能合作基金,其中絲路基金總規模400億美元,首期100億美元;中非產能合作基金規模100億美元。此外,注資了中投國際、國新國際、開發銀行和進出口銀行,并以多種形式支持了中非發展基金、中國歐亞基金、中阿基金等多雙邊基金。上述相關機構成立以來,在功能定位、投資理念、業務實踐、公司治理等方面開展了積極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早期成果。二是堅持市場化方式服務國家戰略。通過商業化運作,重點支持“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基礎設施、資源開發、產業合作和金融合作等項目,實現中長期財務可持續和較好的投資回報,為中國與相關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合作、多邊雙邊互聯互通提供投融資支持。三是積極履行出資人職責。通過公司治理和黨的領導兩個維度,引導投資機構實施規范化和專業化管理。加強黨的領導和健全黨的建設體制機制,充分發揮黨在公司治理中的核心作用。不斷完善公司治理,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在業務拓展、公司搭建、風險防控、內部制度建設等方面邁出了較好的步伐。